健康常识
脑卒中的防治
2016-10-29
脑卒中的防治
专家提醒:年龄在35岁~55岁之间,家族有高血压遗传史、体型肥胖以及长期抽烟者、以及缺少运动和心理压力较大者,都属于心脑血管的高危人群。吸烟酗酒、运动量少、高热量饮食、过度熬夜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也导致了“青年卒中”的发病率不断增高,有很多正值青壮年的患者在工作生活中毫无症状地突然倒下,让人惋惜。
对于脑卒中的预防,应特别强调一级和二级预防。
所谓一级预防就是指在脑卒中还未发生,存在引发危险因素: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,就要及时进行防控。
而二级预防就是指患者已经发生了脑卒中,这时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,主要是长期药物治疗预防复发,如服用抗血小板,降压和降脂的药物等,这些药物是长期服用,甚至是终生服用,而不是吃吃停停,停停吃吃。
脑卒中的发病通常是有一些先兆表现的。如果一旦周围的亲戚朋友出现有语言障碍、单侧的上肢或下肢无力或麻木、单侧眼睛的视力丧失、看到的视物成双、眩晕、有突发性头疼呕吐一小时之后仍然得不到缓解等症状,一定要及时拨打120电话对患者进行救治。脑卒中患者发病后,应在4个半小时内到医院就诊,可治愈。超过这个时间后,将会对患者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。
提个醒:频繁打哈欠小心脑卒中
一般人在感到疲劳时,常打几个哈欠,可使疲劳感暂时减轻,可是中老年人,尤其是高血压、脑动脉硬化者,若频频打哈欠,就有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先兆,应提高警惕。
有70%~80%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,在发病前1周左右,会因大脑缺血、缺氧而频繁出现打哈欠的现象。打哈欠可使胸腔内压力下降,上下腔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增多,心脏的输出血量增多,脑细胞的供血能力得到改善。但这种改善是暂时的,因此,频频打哈欠常预示缺血性脑卒中可能在近期内发生。
因此,中老年人,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者,若出现无诱因的频繁哈欠,切不可掉以轻心,应及时去医院检查,在医生指导下,对高血压、高血脂等积极进行治疗。
早识别:三个自测识别早期脑卒中
早期识别脑卒中很重要,那么如何识别呢?美国心脏学会、卒中学会制定的早期识别脑卒中的“辛辛那提院前卒中量表”中三个简单的测试,可以帮助我们自己判断。
三个测试是:
第一,微笑测试。让患者露齿微笑,如果他的脸扭曲不正常,就有面瘫的可能;
第二,举手测试。让患者闭眼,伸出双手臂平举,如果一只手老往下掉,则非常危险;
第三,言语测试,学说一句完整的话。这三个测试可分别早期发现面瘫、偏瘫及语言障碍,有70%~80%的准确性。
小贴士:预防脑卒中的保健操
在此教大家一套简单的保健操,每日规律练习,对预防脑卒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。
一、头部按摩:五指分开屈曲,以指腹从前额缓慢旋转按压至头顶,再继续按压至脑后部。双手轮流交替按压各五次。可有效改善脑部血液循环,改善大脑供血。
二、颈部按摩:五指并拢,双手对指置于颈后,轮流按擦颈后部左右两侧,以皮肤轻微发红发热为宜。可促进颈部血管平滑肌松弛,减少血脂沉积。
三、转颈运动:颈部放松,平和舒缓地前后左右转动颈部,动作宜慢,转动至最大幅度保持5秒再向反方向转动。可增加血管的抗压力和韧性,活血通络。
四、肩部运动:肩部放松,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,双肩由后向前旋转10次,再由前向后旋转10次,之后双肩上提放松各10次。可使肩部肌肉放松,缓解颈肩部神经血管压力,促进大脑供血。
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
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,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,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~5倍,日本的3.5倍,并且也高于泰国、印度等发展中国家。其中,尤以脑卒中造成的健康损害和生命威胁为重。相关数据还显示,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有200万例,且还在以每年8.7%的速率迅速增长。
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、高致残率、高致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展,这也意味着我国将面临着脑卒中带来的沉重的医疗、经济和社会负担。 这些让人倍感沉重的数据,更加凸显了中国卒中预防的重要性。